首页 > 外行看史记 > 第18章 奇特反复

我的书架

第18章 奇特反复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帝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顺流而下,势不可挡,包围了山岳,淹没了丘陵,老百姓束手无策。帝尧很着急,急需找到一个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大臣和各位诸侯大佬们都推荐鲧。

帝尧说:“鲧,一贯我行我素,不服从命令,损坏同族的人,不能用。”

大佬们说:“在这一代人中,治理洪水也就鲧最能干了,别人更不行。希望让他试试。”

于是,帝尧采纳了诸侯们的意见,任命鲧来治理洪水。

费了九年的功夫,洪水依旧肆虐,没有成效。没有办法,帝尧只能再找其他人来治理。另外得到了帝舜。于是,帝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天子职务,按时巡视各位大佬们的地盘,检查督导工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鲧治水不力,就在羽山将他杀了。所有的人都认为帝舜处理得当。这个时候,帝舜同时选拔了鲧的儿子大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没有完成的工作——治理洪水。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古人的啰嗦,也悲哀迁哥的无奈。更加使我坚信一点,史记不是一个人写得,否则,邋里邋遢的实在不像话,东扯西扯。

第一,难道洪水在帝尧的时候发生,在帝禹的时候得到治理?

一是,治水是件大事。再三说洪水的事,看来当时也就这一件大事。没有战争,没有跨越式发展,就是针对洪水来开展工作。那么就奇怪了,让鲧去治水,别人呢?大家都在旁边当吃瓜群众,袖手旁观还是一边吃瓜子一边指指点点?既然这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应该举全国之力来干,怎么就让鲧一个人带领去干?二是,帝尧没有解决问题。在帝尧的时候,是用人不当,还是决策不力,甚至是条件不允许,不知道,没人看过程,只看结果。反正任务没有完成,你就该死。帝尧没有办法处理,就把鲧处理了。是不是鲧是替罪羊?重点在于说明,帝尧干不了,看帝舜的。三是帝舜还凑活。帝舜没有解决,但是任用了贤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解决问题就成为时间的问题。长江后浪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二,鲧的治水到底如何?

一是没有承诺。表述的都是别人的意见,没有鲧个人的意见。在帝舜任命其他官员的时候,还有谦虚或者推让,现在只有命令,估计鲧也不愿意去干这件费劲不讨好的事。人,都被被逼的。二是能力不详。没有说鲧是干什么的,是精通水利,还是熟悉工匠,就是一纸命令。鲧相信不是傻子,否则不会让他去干这件事,但是他能够胜任吗?用帝尧的话,鲧不服从命令,损害同族人的利益。没有说鲧的能力,只说他为人不好,不好有两个方面:抗命和自残。抗命是违抗谁的命令,应该是帝尧;损害同族人人的利益,那和帝尧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他们是一个族,就是损害集体的利益,甚至损害帝尧个人的利益。说白了,不听话,和自己不是一个战壕的,损害自己的利益就是损害家族的利益,没有大局观。三是观点不详。鲧支持谁反对谁,不清楚。鲧能治水还是不能治水,不清楚。鲧有野心还是没野心,不清楚。就知道鲧的实力还是不够,只能是别人让干啥就得干啥,明知完成不成,还得咬牙去干,最后果然死翘翘。这就是没有决策权的悲哀。在你没有言语权的时候不要说话,在你没有组织权的时候不要干事,否则,结局只有一个,你很惨。四是前后矛盾。帝尧的后代丹朱没有继承,可以被礼遇。为啥同样是帝儿子的鲧,他父亲可是帝颛顼呀,落得如此境地。不是不把他们当作臣子来看待吗?说得好听,估计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听话,好指使,不捣乱。

看,听话,永远是最强的能力。

第三,鲧治水不力,帝尧和帝舜的不同选择。

一是帝尧不想杀。帝尧毕竟是继承的帝颛顼的位置,即便中间还有一个临时的帝挚,总体而言是延续帝颛顼的位置。对待鲧特别狠,也说不过去。也没想着处理他,让他自生自灭好了,大家都举荐鲧,是认可鲧的能力,虽然帝尧不认可,不用就是了,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反正自己已经老了,终究要选择接班人。二是帝尧不敢杀。心里有怨言,想杀不敢杀。鲧还是有一定的权威和人缘的,贸然杀掉,会引起局势不稳,也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索性,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到一边为革命做贡献去。三是帝舜不想杀。和帝舜有什么关系,干好干坏都是帝尧安排的,工作不力,证明没有能力,不威胁自己就可以了,杀之无用。四是帝舜想杀。都是地位潜在的竞争者,而且鲧还是老牌的竞争者,势力较为雄厚,帝舜不放心,只有接机杀掉才能睡个安稳觉。五是帝舜替帝尧杀。帝尧想杀不敢杀,帝舜发现了这个秘密,只好自己当恶人,买个投名状,赢得帝尧的信任。可惜的鲧,成了别人的筹码。

第四,杀了老子,让儿子继续干,是什么逻辑?

一是不记前仇。杀掉鲧,是因为他工作不力,启用禹,是因为知人善任。两者不矛盾、不冲突,都是帝舜用人的高明和做人的坦荡。二是连环计。杀掉老子,儿子自然记仇,为了以绝后患,不能株连九族,就顺水推舟,继续让你去干这件艰难困苦的工作,完不成,照旧杀头。完成了,说明自己安排妥当。三是挥泪斩马谡。鲧没有完成工作,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伤。按照当时的不成文的规定,应该杀掉,以儆效尤。四是大禹很能干。不用大禹,估计没有更好的人选来胜任此项工作,只有大禹最适合,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五是鲧的固执。鲧治水不利,大禹能够治水,那么大禹为啥不提醒父亲应该怎么治水。估计是鲧很固执,也不回家,一直想完成工作,一直哪有水就堵哪,忙碌的顾不上研究,大禹没来及提醒或者说了也不听。六是大禹的野心。大禹有自己的想法,肯定在事关自己上位的大事上有自己的决策,本以为完不成工作就是处罚,没想到在自己不作为的情况下要了老爹的命。事实上是鲧的不成功成就了禹的成功。没有鲧的实验,就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和寻找到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

第五,谁有杀鲧的权力?

一是汇报后执行。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和杀一儆百,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将鲧治水不利的情况及时向帝尧进行了汇报,建议杀掉。二是矫诏杀之。借代天巡守的机会,针对工作不力,果断杀之。鲧有可能对帝舜造成威胁,必须处之以后快。没办法,鲧站在了挨杀的门口,脚还退不回去。这就是有想法没办法的人的悲哀。三是当了替罪羊。帝尧想杀,又不想得罪人,就找了一个有需求的人代办,正好没有比帝舜更合适的人选了。一拍即合,鲧必死。双方角力,着力点是鲧,鲧生不逢时,站在了交汇点上,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四是帝舜势不可挡。帝舜已经具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势力,自己就能够杀伐果决,不必请旨,可先斩后奏,甚至不奏。

势力决定一切,刀枪棍棒里面出政权。

第六,鲧治水不力,谁最应该承接此项工作?

鲧治水不力的时候还是帝尧在位的时候,那就应该伟大的帝舜接过治理洪水的重任,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彻底解决洪水灾害。为啥他不干,反而让大禹去干。

看来帝舜并不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那时候他还没有继位,杀了鲧后,他干了什么工作呢,就是拉拢人,搞形象工程,并没有实际的工作。既然说帝舜那么好,就应该从事当前最艰巨,人们最盼望解决的工作。结果没有,说明这个差事的确是不好干,有权力的人都不愿意去干。

大禹是怀疑的对象,被逼无奈,只有用命一搏。这样,把大禹排挤出了朝廷,就是脱离了权力中心。结果,相反的是,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赢得了大量支持,建立了另一套权力。

世事无常,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关键看你怎么努力。

天下没有绝对的绝境,只要有命在,就有翻本的机会。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