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行看史记 > 第78章 嬴氏建业

我的书架

第78章 嬴氏建业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恶来的后代也同样因赵城的缘故姓赵了,传到非子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非子也是继续了驯养牲畜的技能,当时住在犬丘,名声很大。这个时候,到了周孝王时期,身边没有养殖高手了。听说后,很高兴,就让非子在汧水、渭水交汇处水肥草美的地方负责养马。马养得好,周孝王认为他功劳很大,就想赏赐他。

非子他爹大骆也挺能混的,娶了申侯的女儿,申侯在周幽王的时候,就因为自己女儿作为王后被动废而大打出手的,申侯善于联姻。大骆能娶申侯的女儿,身份地位已经够可以的了。可惜的是,申候女儿生的儿子成立为嫡子,非子娘舅家势力不行,只是庶子。周孝王想帮助非子,打算让非子成为嫡子。

申侯不甘心,却又打不过周孝王。就跑去和周孝王商量。我们以前共同祖先的住在郦山的女儿,嫁给了戎胥轩,生了中潏。中潏因为亲戚关系,投奔了周,并为周镇守西陲,保得一方平安。现在,我们又嫁女给大骆,生下嫡子成。因为我申氏嫁女的原因,西戎才归顺我大周,您也才得以安稳称王。

看吧,问题出来了,秦原来就是西戎人,是不是原来三苗部族呢?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反正我们可以知道,申侯和西戎关系很好,秦是西戎人,没有后顾之忧。

周孝王一听有道理呀,不过不能因为不给申侯面子就丢自己的面子吧,这时候第三种折中的选择就成为唯一的选择。第三种选择就是谁也不得罪,另辟巧径。这种选择很奇妙,唯一就是需要一个理由。

理由很好找,以前秦的祖先因给帝舜养马赐为嬴氏,后来给周养马又称赵氏,既然嫡子已有,索性让非子独立出来,恢复原来的嬴氏,另外分封给他一块儿土地,就是秦地,所以称为秦嬴。

自此,秦嬴氏才正式出现在历史中。

秦嬴是个能人,多少代人了,为了成就霸业在努力。可惜儿子秦侯、孙子公伯都死得早,终于等到秦仲在位了。这个时候,与西戎的感情已淡,周王室又逐渐衰落,蠢蠢欲动的西戎要东进必须先拿下秦地。周厉王无道,高压政策下的道路以目让西戎看到了机会,许多诸侯反叛,西戎便趁火打劫。毕竟周王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戎仅仅灭了原来住在犬丘的大骆一族。

周伤了面子,秦伤的是亲人。

周宣王上台后就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可惜,兵败,死在西戎。秦仲了,仅在位23年,但不要紧,留下五个儿子。年长的是庄公,周宣王又征召他们哥五个,派兵7000人再征西戎,终于击溃了西戎,但西戎王逃跑了。周宣王解决了心腹大患,又让秦和西戎结成了世仇,很开心,也很放心,就把西戎占领的原来大骆一族的犬丘也给了秦,并封为西陲大夫。

秦人用数不清的血泪和白骨在边陲建立了自己的家园,终于具备了走向诸侯之列的道路。

战争,只有战争才可以锤炼一个强大的家族。和平给予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一死,留给家族的只会是灾难。经济上的强人不断地冲击更多的利益高地,认为可以获取自己认为的一切政治利益。可惜,他们没有看到经济上的强大威胁到政治的时候就是被打击的时候,否则经济强人同时成为政治强人的时候带来的必定是整个体系的崩溃。

体系是大家的体系,每个人都有追求某一方面利益的动力,一旦集中,别人就会有意见,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迸发出毁灭一切的力量。

不与众共,不如众无。

可惜,好多人不明白。

战争给予了一个养马人机会,谁说低贱的人就永远卑微呢?不要妄想永远支配别人的命运,有时候适得其反。

庄公胜了,但为了秦的发展,去犬丘居住,亲自堵住西戎东进的大门。中心西移,必将促使力量西移,发展西部才是发展自己,利用东部周王室的信任,打着复仇的旗帜,明目张胆的打击敌人,壮大自己。不灭西戎,秦永远长不大,永运在夹缝中求生存。

秦与西戎已经发展到不可共存了。不是秦的选择,也不是西戎的选择,是命运的安排。这就是天时。

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是世父。世父在秦的发展史上很不出名,但对秦的贡献很大,对其个人而言也是一个伟大的选择。周王室不管什么原因,亲人反目,势不两立。世父的选择,是让位给弟弟襄公当太子,自己放弃权势,直面最大的困难。世父曾说,西戎杀死了他的祖父秦仲,自己不杀了西戎王,绝不入都城!

兄弟团结如一人,试问天下谁能敌?

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元年),襄公把妹妹缪嬴嫁给了丰王为妻。注意,主动权在襄公,是嫁妹而不是丰王娶妻。丰王娶的是妻,不是小老婆,是王后呀!从这里可以看出秦襄公野心很大,手段很高,通过联姻和西戎拉近关系,也提高了地位,关键西戎还不敢不答应。厉害!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2年),西戎又开始围攻犬丘。秦是西戎向东发展的第一块绊脚石,也是很硬的绊脚石,不拿下秦,西戎只能在寒冷的角落里蹲着,眼看着别人围着篝火烤肉吃。

这个时候,看出快饿死的人比吃半饱的人更凶猛。西戎来了,秦得迎对。谁呀,放弃王位的世父。结果,头脑里的想法永远不一定变成现实,世父不仅没杀了西戎王,自己还当了俘虏。估计当时世父崩溃的要哭,哭也没办法,战争只看结果。

世父在异国他乡,生活可想而知,心情也可想而知。一切屈辱都不能后悔,或许曾经想过后悔,但不能放弃最初的梦想,既便无法实现。

努力总有结果。秦襄公也在努力。一年多后,西戎又放回了世父。一个又字,意味深长。估计世父以一种以死明志的决绝飞蛾扑火般一次次冲击西戎,多次被俘,多次放回。

双方在拉锯战中僵持,但总体而言,秦的赢面较大。里面有个问题,为啥一直是世父在前面顶着?一方面是世父有言在先,把自己逼到了绝路上,放弃了王位,获得了被俘。不得不说,世父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过,现实很惨酷。路是自己选择的,回悔没有用,只有咬牙坚持。另一方面,弟弟秦襄公明义上支持哥哥世父的理想,实际上是让世父无法回来抢自己的位子。如果真想哥俩团结报仇,就应举国之力共同伐西戎,何苦让世父一个人冲杀,其它大将呢?

不管哥们的争论,一个事实是世父从此在历史没有再露面。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