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之黛玉逆袭 > 第484章 巧姐番外一

我的书架

第484章 巧姐番外一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好多年没有这么大的雪了,村里的老人们趁着难得的晴日,拢了一把自家炒的瓜子花生在袖套里,到村东头的刘太婆家里去。

刘太婆今年得有八十了,早些年也是个苦命人,听说嫁的人是大户人家认过的本家,很是过了几年逍遥日子。

谁知道后来男人死了,只留下一个姑娘,跟本家也就断了关系。

可怜那刘太婆一人拉扯大女儿,好容易找了个上门女婿王狗儿,偏生这王狗儿也不是个成器的,作甚事都不成,庄稼庄稼种不好,跑腿跑腿不利索,家业竟是渐渐过不下去了。

刘太婆的女儿,婚后接连生了板儿、青儿一儿一女,也未曾得什么照顾,拖得身子一日不如一日。

一家五口日子过不下去了,拖得那刘太婆厚着脸皮找上了她那死鬼男人认下的“本家”。

几个老婶子老太婆皆念叨呢:“那贾家可真真是人间见也见不到的富贵,听说那园子足有几个庄子那么大,里头也不种菜,竟是种些什么花儿草儿,还要用几两银子的什么水去浇灌!”

“那一回刘太婆家里可是发达了,带回来的银子咱们是没见着,可是细数下来那几年,陆陆续续竟买了二十亩田地还不止,倒是瞒的好,一亩两亩的也没人知晓,等对了数,才发现村东头的田地竟有一大半都是她家的了。”

“那王狗儿也是好福气,作甚甚不成的一个人,靠着媳妇丈母娘养活,生生过成了老爷!”

几个老人家回想起当年刘姥姥从贾府里拖回来的那一车东西,至今还是咋舌不已。

那么好些东西呢,被谁没见过了,便是听也没听过。

什么样的一个巴掌大的小茶盅,还不如陶碗厚实呢,板儿给摔了一个,叫刘姥姥好一顿打。

那会儿村邻还笑呢,不过一个茶盅罢了,几文钱而已,便是富贵人家用的,只怕也不过几十文罢了。

可巧后来叫板儿爹,王狗儿给偷出去了一个,在赌桌上换了足足六两银子!

六两银子啊!

村里人一家老小苦做一年,不吃不喝不嚼用,也攒不下一两银子来!

那时候便有人说了,刘姥姥这一次是去了神仙的居所,从那仙山里头淘来了这么些宝贝,任拿出一件来,都能换半个庄子。

有人拿这话问过刘姥姥,刘姥姥只摆手笑:“咱们懂个什么,人家给什么咱们拿着就是了,谁能知道那些个东西到底值不值钱。”

只是从那之后,别说王狗儿了,便是板儿,便是刘姥姥的亲闺女,也再没见过那些玩意儿。

只知道板儿娘能吃上药了,在床上养了两年,先前落下的病根竟然好了。

板儿竟也能去学堂读书了,青儿还小倒是不拘着,只是村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发现青儿跟其他小孩儿不一样,喜欢笑,不喜欢说话。

初开始还以为跟板儿一样是个呆的,后来知道她竟也跟着板儿在家里读书认字。

后头听说刘姥姥还带板儿去那什么贾家谢过一次,这回带了什么东西回来,那是一丁点儿也没叫外人知晓了。

可刘姥姥家一年好过一年,这倒是不争的。

虽狗儿还是叫人瞧不起,但是再也没人敢当面瞧不起刘姥姥一家了。

所幸刘姥姥一贯是个爽快人儿,人家开什么玩笑她都能笑着受下。

后来村里是有几户人遇着难关了,求到刘姥姥跟前儿,刘姥姥倒是没说借他们银子,只叫板儿说了些奇奇怪怪的话,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几个字,说什么广结善缘,授人什么鱼不鱼的。

又将自家的田地佃给这些人,租子少收了三成。

就这么着,村里人受刘姥姥恩惠的,不在少数,后来度过难关了,刘姥姥也不说把地收回来,只加了一二成,还是低过那些个地主大户的,竟是越来越多人愿意做刘姥姥家的佃户了。

刘姥姥到这时候还是个好脾气的,也不像地主老爷似的对他们呼来喝去的,别人开玩笑说什么贾家指头缝里漏出来的一点子东西养活了半个村子的人,刘姥姥也只是笑。

只是没过几年,又说起那贾家,从前牛身上拔根汗毛都能养活一家人的人家,竟也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罪,竟是抄家了。

万贯又万贯的家财,一分也没有了。

旁人便又跟刘姥姥打听,这贾家到底是个什么光景啊,刘姥姥一个字也未曾透露过。

只是没过多久,听说王狗儿跑了,刘姥姥将那一年的租子收了,便又陆续将那田地都低价卖与佃户。

佃户万没想到还有这等便宜事,不论那贾家如何,自是感恩戴德。

只刘姥姥家过不多时,竟然领回来一个小女孩儿,是夜里来的,没叫狗儿,只叫板儿驾车带回来的。

瞧着年岁也不大,比板儿小,跟青儿差不多年纪。

有近处的人瞧见了,亲眼见她进了刘姥姥家,但是足有半年,都没见那小姑娘出来过。

看见的人心里自有揣测,但是庄户人家,信因果报应,虽官家说贾家欺君罔逆,可那样的光景年岁,官家也没管过这些过不下去的人。

但是他们,从刘姥姥,亦或者从贾家,得了那几分善意,熬过了难关,活了一家老小。

谁都知道那小姑娘来历不俗,不敢妄加猜测,只知道在村子里住了半年,又是一日夜间,板儿驾车出去了,自此,便再也无人见过那小姑娘了。

小姑娘来了又走了,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

只刘姥姥家又恢复到一贫如洗的模样,手里的田地,也只剩下那几亩祖产。

王狗儿跑了,这一家老小,连个顶梁柱都没有。

所幸村人帮衬,狗儿又已十多岁,能读书会识字,村里的先生的说他念的不错,赶上年岁好了新帝开恩科了,说不得能考个秀才公。

只是等到新帝开恩科了,板儿却不曾赴考,只谢了先生,结了业,在镇上开了一家铺子,日子不算富贵,却也红红火火地开起来了。

旁人皆疑惑,读了这好些年的书,不知道花用了多少,竟然不想着考个学做个官儿,图的究竟是什么。

然而刘姥姥一家却好似全然不在意,只知道铺子开起来两年后,板儿成亲了。

谁也不知道新媳妇从哪儿来,只知道板儿成亲带着新媳妇回来给刘姥姥磕了头,道是那新媳妇请刘姥姥家去养老,刘姥姥却笑着摆摆手:“我活到如今这年岁,离不得这村子了,你们好,你家里人好好的,就是为了积福了。”

那新媳妇落泪磕头再三,才与板儿离开。

至此,刘姥姥家中又只剩刘姥姥,板儿娘,跟青儿。

村人一贯喜欢到刘太婆家,虽说刘太婆家自那时候便不算富贵,也没再买过田地,只余下几亩地,平日里亲自下田打理,就跟普通庄户人家一样。

吃穿也皆是一样,只村人总喜欢去刘太婆家呆着,觉得她家的房子砖墙特别厚实,炕似乎也比别人家热一些。

有人打趣刘姥姥,怕不是还留着当年那神仙人家给的什么精贵玩意儿,刘姥姥也只是笑:“咱们没有那精贵的命,便是有那东西也享用不了,但给过咱们一回,咱们就得记一辈子,不能忘了根。”
sitemap